赵孟頫是两宋以后为数不多得到“晋唐笔法”真传的书家,他的字不仅法度严谨细腻,而且能将文人气、庙堂气融于其中,还顺应了书法实用化的潮流,堪称几千年帖学的“集大成者”。元代统治者将赵孟頫的字作为“宫廷正风”,这一潮流还延续到了明清两朝。
图片
图片
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,命人将赵氏所写的四书五经摹刻上石,立于翰林院、国子监等场所,成祖朱棣时期的御用书家沈度、沈粲,也是以“赵体字”为原型创造出“台阁体”。而对于我们,赵孟頫的书法是入门打基础和进阶“直入魏晋”的一条捷径。
图片
赵孟頫传世作品很多,世人多练《三门记》《胆巴碑》《洛神赋》,而他有一件作品,被元仁宗称为“天下第一行楷”,还曾被朱元璋作为“案头书”,此作不论是字数之多、用笔之精,还是整体气韵,都堪为“神品”,水平盖过了颜真卿、柳公权,它就是《大学帖》。
图片
这件作品是赵孟頫奉敕所写,写好后要被天下读书人作为范本,因此赵书写时极为严谨,每一笔都写得一丝不苟,全篇找不出任何的败笔。《大学帖》现藏于台北故宫,为纸本经折装,总计47开,近百行,足有2000余字,单字大小约3.5厘米。
图片
此作以王羲之、褚遂良、李邕等人笔法为基础,楷中有明显的行书笔意,端庄而不失灵活,庄严中又有几分妍美。起笔多藏锋逆入,铺毫后中锋行笔,偶用侧锋增加姿态,笔画骨肉匀称,内含筋力,没有孱弱流滑之感,较颜真卿的厚重更显清润,较柳公权的瘦硬更见温和。
图片
结字宽博匀整,欹侧得宜,在平正中暗藏动态平衡。启功言“学楷书从此入手,可无板滞之病”。其价值在于:笔法入门的“标准模板”,起收提按轨迹清晰,适合初学者建立中锋用笔的概念。结构训练的“平衡”,平中寓险、欹侧处理,示范如何做到中正而不呆板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,适合日常书写与艺术创作双重需求。
图片
《大学帖》的珍贵还在于赵孟頫将“晋人之韵”“唐人之法” 熔于一炉,创造出既合规矩,又显性情的楷书范式。临习者若能领悟其“圆笔不弱、方笔不板”的奥秘,必能在楷书学习中奠定扎实根基,这正是它穿越七百年仍被奉为“楷书津梁”的根本原因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